主播 巴黎 大炳 ECFA HOLGA 

論文結構、註釋&參考文獻
論文結構、註釋&參考文獻 邱榮舉 教授 著  --------------------------------------------------------------------------------------------------------------------------

壹、  關於論文結構一、論文結構(一):如何寫好學位論文之「緒論」二、論文結構(二):如何寫好學位論文之「本論」三、論文結構(三):如何寫好學位論文之「結論」

貳、如何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一、註釋和參考文獻之重要性二、何謂註釋(footnote)?三、何謂參考文獻(reference)?四、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之三大基本原則

壹、關於論文結構

一、論文結構(一):如何寫好學術論文之「緒論」

(一)關於學位論文之「緒論」,大致上有四個重點,必須先釐清,並好好掌握。1.問題提出:研究動機、目的及問題陳述2.文獻評論3.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4.論文重點說明

(二)關於「緒論」之寫作,吾人所必須掌握的前述四個重點,就是在進行研究計   畫書撰寫時之四大重點。  1.問題提出:   吾人在進行研究計畫書之撰寫時,就必須對「問題提出」部份特別予以重   視,並將它「說清楚,講明白」,惟有自己先搞清楚自己所欲研究的主題   與相關問題究竟是什麼?然後才有可能談論其他問題。  2.文獻評論:   針對自己所欲研究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在古今中外既存的研究文獻上   ,先瞭解和蒐集既有的研究成果為何?經過一定之處理步驟:概觀(歸類    )、摘要、批判、建議,然後找出其優缺點,同時針對其所採研究途徑和   研究方法予以批判,進而提出作者個人針對自己探討此一主題和相關問題   時,應採取何種研究途徑與方法較為妥適,以超越他人。  3.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   此三者是具有密切相關的三種不同東西,必須分辨清楚,同時考量,此三   者可視為學位論文的核心或心臟地帶,因而一篇學位論文的成敗,可以說   是繫於作者個人對此三者之功力與作法。若處理得宜,則學位論文約有   70~80分;若未處理或處理不當,則學位論文常被視為不入流,無法達到   最低標準70分。由此可見,吾人在處理學位論文時,對於研究途徑、研究   架構、研究方法等三者,必須予以特別重視。  4.論文重點說明:   在說明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之後,作者宜根據自己所提出的研   究架構作適當的佈局,特別是在說明相關之理論與發展史後,必須再針對   自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其主體之重點,究竟可分成幾部份,他   們分別在研究架構上各處於何種區塊,吾人可依序分章提出探討。換言之   ,論文的主要章節說明與架構密切相關,且是根據作者自己所提出之架構   開展出來的。一個研究架構大致上可分為幾個區塊,一個章節對應一個區   塊,由此可見,主要章節說明與研究架構密不可分,唯有先繪製好妥善的   研究架構圖,始能簡單扼要地做好論文重點說明。

 (三)關於「問題提出」  1.要扣緊研究主題,然後提出相關問題是什麼?有幾個?分別為何?  2.要有問題意識,整篇論文之「問題提出」,就是要有「問題意識」,並針對   作者自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進行整體性、全方位的思考。  3.關於「問題提出」    (1)研究動機與問題界定──所謂問題之界定,指問題背景、問題內涵(     欲解決何種問題)、研究範圍等。    (2)研究目的、意義、重要性與價值。    (3)關於「研究限制」方面,可在此先提出,但更好的做法是最後在結論     中才提出。    (4)關於「研究假設」是否有?若該論文有「研究假設」,如何陳述,必      須先搞清楚研究假設之定義後,然後審慎處理之。    (5)論文寫作的六個主軸(5WIH)     1.What(事象)何事     2.When(時間)何時     3.Where(空間)何地     4.Who(人物)何人     5.Why(理由)為何     6.How(經過、手段)如何     這六個主軸,最值得處理的為What、Why、How的問題,頗值吾人循     此三主軸之一,好好思考。    (6)簡言之,關於「問題提出」,就是要扣緊主題,且要有濃烈的「問題     意識」,進而針對自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掌握住重點,簡     單扼要地「說清楚,講明白」,以利自己和他人一開始就知道作者到     底要探討何問題,解決何問題。

(四)關於「文獻評論」  1.文獻評論主要是在作者先搞清楚自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後,針對自   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到底在古今中外既存研究文獻中,已有那   些研究成果,作者必須先搞清楚,也讓別人能很快的作一概括的重點式了   解,進而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顧過去前瞻未來,站在該研究領域   之前延,針對該主題與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2.文獻探討之步驟主要有四:    (1)概觀(歸類)    (2)摘要    (3)批判    (4)建議  3.相關文獻之分類,舉例如下:   A式(一般性研究):    1.有關理論方面之相關研究文獻    2.一般性之相關研究文獻   B式(實證研究):    1.相關概念之文獻    2.相關理論研究之文獻    3.相關實證研究之文獻  4.相關理論之探討與說明    (1)說明與研究題目有關且與欲探索之研究問題頗具相關之理論為何種理     論,可簡列數個,並以一個段落說明即可(即N個理論)。    (2)針對所欲探討之題目與欲研究問題最具相關性且作者最感興趣的某一     個理論詳加討論(即一個理論)。*概念→理論  5.文獻評論之最後段落,宜針對前人之研究成果所採用之研究途徑、方法作一   批判,並說明其優缺點,進而針對作者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作者   自認宜先採用何種研究途徑,再採取何種研究方法,以利突顯自己的研究   方法,有別於他人,進而超越他人之研究成果。這些只需在此以3~5行字   簡單提出即可。至於詳細的說明,作者可在下一部份,正式說明研究途徑    、研究架構、研究方法時再論及。

(五)關於「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 1.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何謂研究途徑(approach)?基本上,是指選擇問題與相關資料的標準,主   要是指作者擬從何種角度切入去探討該主題與相關問題。  (2)何謂研究方法(method)?基本上,是指蒐集與處理資料的程序與手段,   主要是指作者針對自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擬如何進行蒐集和分   析資料。  (3)研究途徑和研究方法是二具密切相但不相同的東西,應分辨清楚,不可混   同,且前後順序有別,不可前後倒置,應該先決定採用何種研究途徑(   approach),然後再決定採用何種研究方法(method),絕對不可先談研究   方法再談研究途徑,亦不宜只談研究方法,不談研究途徑。  (4)研究途徑宜採一個,若有必要亦可採二種研究途徑,但不宜過多,以免自   找麻煩。但是研究方法通常採二種以上,以利透過多種研究究方法進行資   料蒐和分析,增強研究成果。 2.研究架構  (1)研究架構或稱分析架構,是作者針對擬研究主題進行整個思考、研究、分   析的架構,此一研究架構是作者解析該主題與相關問題的法寶,最具關鍵   性與重要性,故必須特別審慎處理。  (2)研究架構包括二個重點   1.研究架構圖     A.研究架構圖如同蓋房子的建築圖,極為重要,作者必須心中要有研      究架構圖,但分二階段處理:      (A)研究計畫書宜有一研究架構圖。      (B)學位論文中,是否要有研究架構圖應考量所屬之專業研究領域之        性質、行規各所探討主題之性質,並經作者與其指導教授研商後        ,再決定是否放入。     B.研究架構圖與研究流程圖絕不相同,有些人常將研究流程圖誤為研      究架構圖,或將研究流程圖植入研究架構圖中,此種謬誤作者務必      特別留意並避免。   2.研究架構圖之文字說明     針對所探討之研究架構之若干重要區塊,作一整體說明,並分別說明     ,約0.5~1頁左右即可。   3.整個研究架包括研究架構圖與文字說明,共約2頁。   4.創見與研究架構具密切關係,因而創新的想法必須在規劃研究架構時     就植入,並具體突顯出來,否則研究之結論難以產生「創見」。

(六)關於「論文重點說明」 1.緒論中的「論文重點說明」,即主要章節說明,它是根據所探討的主題、提出  的研究架構和論文大綱,作一整體思考而呈現出來的。 2.主要章節說明只簡單扼要地說明各章節主要重點,每一章節約3~5行字,大多  用號表示出所欲探討之問題與重點,有幾章就有幾個段落,段落分明,條理  清楚,不可長篇大論,且將各章節重點連結在一起,簡單扼要即可,約2~   3頁。 3.學位論文完成後之「結論」,亦可以2~3行字,放入緒論四大重點中的最後一  落,以利讀者在看完緒論後,就能明瞭該論文之結論,此乃近幾年來創新的  作法,相當可取,提供各位參考。

二、論文結構(二):如何寫好學術論文之「本論」

  論文結構的第二部分,就是「本論」。「本論」是論文中的核心部分,是針對「研究題目」和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而開展出來的主要部份。基本上,應該有一個主軸,但是可分成幾個重點來說明與討論。它是論文的主體,也是最主要、最關鍵的重要部分。  通常,「本論」約可分為三至五章,一章約15,000字,若三至五章,則約45,000~75,000字。其主要重點說明如下:  1.有一章可談關於理論或發展史方面的問題,針對該研究題目,可能在該研究   領域中已有不少相關的理論,作者可稍為談論一下,隨即選定某一最具有   密切相關,且自己最有興趣、最有把握的理論,拿來解釋該研究題目。至   於與該研究題目有關的發展史,作者可採歷史研究途徑將它分成若干期,   分別說明之。  2.緊接著,有2~3章可針對該研究題目,並將扣緊主軸的2~3個重點,分成   2~3章來討論。  3.本論文的最後一章,可針對該研究題目進行評論,若有研究題目有兩個層次   ,上為主標題,下為副標題,在此所作的評論,宜為針對主標題來評論,   而副標題則是評論時重點中的重點。換言之,要就大範圍的主標題進行評   論,其中也包括對較小範圍的副標題進行評論,且評論副標題,應為重點   中的重點,不可忽視它,也不可避重就輕。

  「本論」的各章節之處理,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1.各章節的安排,有二個層次即可,即有「章」也有「節」,且在「章」之下   分成若干「節」。每「章」究竟有多少「節」較妥,不太一定,通常2~   3節即可,若有必要4~5節亦可,但最好要注意到勻稱,不宜有些章是2節   ,有些章則是5節,相差太多,除了勻稱問題是一個問題外,還有字數問題   ,如何將一章控制在15,000字左右,或12,000~20,000字,似乎較為允當。  2.各章的佈局與研究架構密切相關。作者在論文的「緒論」中即有研究架構圖   的構思,該研究架構圖與作者在探討該研究題目時所採用的理論有一定的   關聯,且該研究架構圖可拆解成若干大區塊,進而各章的佈局,即係參考   該研究架構圖的構思而逐步開展出來。因此,各章的佈局,有其一定的邏   輯存在,作者在安排各章時宜多費心。  3.各章節的結構,基本上與整個論文的結構類似,皆包括三部分:「緒論」、   「本論」及「結論」。同樣的道理,在撰寫各章時,應有「前言」、「本文   」及「結語」,即在每章的標題之後,宜有一段至少3~5行字,一方面扣   緊該章與該研究題目的關係,並說明該章在整個論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則是簡要地說明該「章」的主要重點有幾個,然後才引出該章的幾個「節    」,此段文句相當於該章的「前言」。緊接著,有若干節的出現,此相當   於該章的「本文」,到了該章最後一節結束後,宜有一段至少3~5行字,   以利將前面的若干節的結論與該章的主題扣在一起,進而說出其整章的結   論,此段文句相當於該章的「結語」。讀者切記,對於前述各章內部的處   理,雖然在操作時其中含有相當於「前言」、「本文」、「結語」的性質   ,但是這些標題或字眼(即「前言」、「本文」、「結語」),可以不必   寫出,只要操作時逕行寫出,有頭有尾,也有主體,就可以說是處理得相   當完整,否則每章皆出現「前言」、「結語」之類的標題或字眼,實在是   太奇怪,相當不妥。

三、論文結構(三):如何寫好學術論文之「結論」

 論文結構的第三部分,就是「結論」,或是將它稱呼為「結論與建議」。 論文的最後一章為「結論」,通常包括:灱研究發現(創見)、牞研究貢獻 、 犴研究限制、犵建議。如圖一所示。

圖一:結論與建議*資料來源:參閱周文賢、吳金潮,1996,《碩士論文撰寫方法》,台北:華泰 ,頁121。

(一)研究發現  論文在進行結論的撰寫時,作者最主要、最關鍵必須想盡辦法呈現出來的就  是「研究發現」,即作者針對該研究題目經過一番努力後,必須說明它的研  究成果與發現,因此,所謂「研究發現」,又可稱為「研究結論」,或「研  究結論與發現」,或「主要研究發現」。在撰寫時,宜盡量採條列式或標題  化,力求精簡扼要,不嚕嗦,以提高可讀性。  論文結構的第一部分「緒論」中,必須先提出「研究目的」,因而在經過一  番努力探討後,「結論」中的「研究發現」是否有達成「研究目的」?兩者  一前一後,必須前後呼應,前者「研究目的」的提出,後者「研究結論與發  現」是否有達成那些研究目的,必須做最後的檢視。通常在寫作實務上較好  的做法,是將「緒論」中的「研究目的」做兩階段的處理:  第一階段,即初擬研究計畫書時,就以條列式的方式先標明清楚有幾個預擬  定的「研究目的」;第二階段,即完成撰寫「研究發現」後,再回過頭來修  改原先預擬的「研究目的」,這種做法叫做「倒寫法」,可以保證「研究目  的」一定可達成。即「研究發現」與「研究目的」是致的。

(二)研究貢獻  所謂「研究貢獻」,就是指作者在得出研究結論與發現後,它所可能產生的  貢獻。這一部分又可稱為「研究特色」或「研究特色與貢獻」。  作者在寫出個人針對某一研究題目的研究結論與發現之後,應可進一步說明  :1.在學術方面,例如在該專門的研究領域中,作者可能有何研究貢獻?它在    研究途徑、研究方法、概念、理論等方面,是否有所精進?有何突破?    超越了前人所提出者。   2.在實務方面,作者所提出的研究問題,經一番努力探討後,他所得出的研    究結論與發現,是否可解決問題?  研究生在撰寫碩博士論文時,一般都不太懂得要特別寫出他的研究特色與貢  獻,但是在論文口試時,口試委員最喜歡問、最有可能問的問題之,就是你  自認為你這論文的研究特色是什麼?有什麼貢獻?  事實上,一篇學位論文其研究特色為何尚且較易表達,但是否表達後完整、  周延,各人功力有所不同。至於該學位論文的研究結論與發現,到底有什麼  貢獻?特別是在學術或實務方面,一般的碩士論文,較難有重大的突破與創  舉,但又不能說自己的碩士論文毫無研究貢獻;至於博士論文,由於學術水  準較高,且要求必須有創見,故較易說明其可能的研究貢獻,因此實有必要  舉例說明撰寫「研究貢獻」時,較能寫出的幾種可能的貢獻,如圖二所示。  在撰寫研究貢獻時,態度應謙虛、謹慎,除非自己的確是具有「前無古人」  的研究貢獻,否則措詞方面不宜太肯定地說:「此為學術界的創舉」、「此  一主題從未有人研究過,本研究是開學術界之先河」……等類似的詞句。

圖二:研究貢獻的種類*資料來源:引自周文賢、吳金潮(1996),《碩士論文撰寫方法》,台北:華 泰,頁124。

  3.研究限制   所謂「研究限制」,就是指作者在研究過程中遭遇到什麼困難、阻礙和瓶   頸,以致論文具有一定的侷限性。   一般常見的研究限制,例如:抽樣調查的樣本不足、樣本不具代表性、資   料不足、受訪者的回答態度、研究途徑、研究方法等。以上較常見的幾種   研究限制,僅供參考,作者可依自己論文的實際狀況予以增減。但是,與   研究本身無一定關係的,例如:時間不夠、課業忙碌、親人生病、失戀、   電腦當機、磁片中毒……等,則不可做為研究限制。  4.建 議   在整個論文即將告一段落時,作者尚可就學術或實務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在學術方面,例如:在後續研究方向有何建議?未來可嘗試再用何種研究   途徑、研究方法來探討該研究題目?又有那些理論可用來解析該研究題目   ?是否還有那些具有關聯性的研究題目有待大家來共同探討?作者可依論   文題目之性質,來思考在學術方面可提出的一些建議。   在實務方面,若論文題目之性質,與實務有關,例如:若與政府的施政有   關,則可提出某一政策或若干實務上的改善措施,供政府施政之參考。若   與企業的經營有關,則可提出若干經營策略,供企業界參考。但是,若論   文題目之性質,與實務無關,則根本不需要在實務方面提建議。因此,有   關實務方面之建議,是可有可無,不是一定要提出有關實務方面的建議。

貳、如何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

一、註釋及參考文獻的重要性  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必須特別重視註釋(footnote)和參考文獻(reference)  的處理。它代表作者在論述某一特定主題時,是抱著一種作學問方面具有相  當程度的嚴謹度,它顯現出作者的學術素養和做學問的功力。  一篇優質的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對於直接或間接引述的資料,作者通常會  妥善地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絕不會不交代清楚資料的出處,或含混不清地  一筆帶過,而是清清楚楚地說明資料的出處,不管是直接或間接引述的資料  ,精簡扼要,分別在文中、註釋和參考文獻等處作一清楚交代,以示負責;  進而有利於讀者作進一步之追蹤與查證。因此,註釋和參考文獻的處理,極  為關鍵與重要,作者必須特別重視,且務必審慎地處理。它代表著作者治學  時所持的一種負責任態度,也展現出作者的學術素養、學術品味及學術風格  。

二、何謂註釋(footnote)?  (一)意 義    以簡單、清楚的標示來輔助論文內容、論證,借以增加論文的嚴謹與可    信度。其目的在於補充說明論文本文中之枝節部份,而且讀者能藉此查    證研究者所引用之文獻。  (二)處理原則    1.可採頁註或章註,其號數可以頁或章為單位計算。    2.無論直接或間接引用資料,皆須註明出處。    3.編號以123表示,置於文句最後一句的右上方。

三、何謂參考文獻(reference)?  1.所謂參考文獻,是撰寫論文時參考的所有資料,使讀者能進一步找到作者所   用的資料,以利其查證與進行下一步的研究。  2.對於書籍的各種資料,必須依照其版權頁所列的資料註記。

四、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的三大基本原則  當我們撰寫一篇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時,對於如何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宜  採下列三大基本原則:  第一、資料所屬之國別或語文別   1.即依資料所屬之國別或語文別而選擇遊戲規則,依該國或使用該語文之學    術界的論文格式,來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   2.作者所引述的資料,是屬於何國或何種語文,即按該國或該語文所慣常使    用的論文格式來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   3.舉例說明:若該資料是英文,則按美國學術界所採行的論文格式來處理註    釋和參考文獻。若資料是日文,則按日本學術界所採行的論文格式來處    理註釋和參考文獻。若資料是德文,則按德國學術界所採行的論文格式    來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若資料是華文,繁體字則按台灣學術界所採行    的論文格式來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簡體字則按中國學術界所採行的論    文格式來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   4.簡言之,作者必須依所引述之資料所屬之國別或語文別選定遊戲規則,依    其論文格式來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  第二、選定採用何種系統的論文格式   1.即作者撰寫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時,自己想選定採用何種系統的論文格式    ,來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   2.當作者對於自己所直接或間接引述的資料,首先分辨清楚是何國或何種語    文的資料後,就應按該國或使用該種語文之學術界所採用之論文格式,    來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例如:資料是英文,作者按美國學術界所採行    的論文格式,來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緊接著下一個步驟,作者即會面    臨到美國學術界有許多系統的論文格式。   3.舉例說明:美國學術界所採行的論文格式,至少有下列幾種系統的論文格         式:         (1)芝加哥格式         (2)AA格式         (3)MLA格式         (4)APA格式    作者究竟要採用上述美國學術界所採行的何種系統的論文格式,來處理    自己所撰寫的該篇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通常是按作者所擬撰寫的該篇    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之專業性質為主要的考量重點。若是屬於人類學,    則採AA格式;若是屬於語文方面,則採MLA格式;若是心理學,或是與    心理學有關的某些學術專業,則可採APA格式;至於芝加哥格式,則不    論屬於何種專業性質的學科,皆頗適合採用。  第三、註釋和參考文獻要配套且屬於同系統之論文格式   1.即作者在處理註釋和參考文獻時,務必要注意到:    註釋和參考文獻,兩者不但要配套思考,而且兩者皆須屬於同一系統之    論文格式。   2.一篇完整的、優質的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對於資料出處的交代,通常要周    全地考慮到下列三部分的處理:     (1)文中資料的引用:文中對於所引用資料出處的處理,如採芝加哥系      統的論文格式,則對於文中資料的引用,直接以下列形式表達:      -----------------------------      -----------------------------      台灣的憲法,經過多次的修憲,現今我國的中央政治體制,已參酌      法國第五共和所採行的雙首長制,而改採雙首長制,它是一種改良      式的雙首長制,與法國第五共和的雙首長制類似,但是仍然有所不      同。【註1】      -----------------------------      -----------------------------      若改採「姓名和年代」法,如「哈佛系統」的論文格式,APA系統      的論文格式,台灣系統的論文格式,則前述文中資料的引用,其表      達形式為:      -----------------------------      -----------------------------      台灣的憲法,經過多次的修憲,現今我國的中央政治體制,已參酌      法國第五共和所採行的雙首長制,而改採雙首長制,它是一種改良      式的雙首長制,與法國第五共和的雙首長制類似,但是仍然有所不      同(OOO,2000:21)。【註2】     (2)註釋      若採「芝加哥系統」的論文格式,則在每頁下面有註釋,以配合說      明該頁文中資料引用之出處。若採「姓名年代法」的論文格式,則      在文中資料引用處,因已有例如:(○○○,2001:21)之形式的      出現,來取代註釋的功能;讀者可直接與該文最後面的參考文獻配      合著看,即可清楚地知悉資料出處,故不需要在該頁下面再列出註      釋,以免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功能重複出現,以上是採「姓名年      代法」的論文格式之基本作法。      至於文中資料,若仍有待解釋之處,或加以進一步說明的必要,則      可在該文中,也有註釋編號標記,同時在該頁下面註釋中說明,但      是其資料出處的表達方式,仍是採用與參考文獻屬於同一系統之論      文格式。     (3)參考文獻      處理一篇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無論採何種論文格式,文章的最後      面,皆應要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採用何種系統的論文格式,這      是作者應該第一優先要決定的首要工作;然後對於文中資料的引用      ,和註釋的處理,究竟要如何搭配處理,才是正確且較為妥當?作      者應該要採「三合一」的思考模式,將該三者(文中資料的引用、      註釋及參考文獻)作整體性的配套思考與處理,這樣才是正確、嚴      謹而周延的作法。   3.過去,有不少初學者,常犯下列錯誤:     (1)參考文獻(reference)和參考書目(bibliography)的區別,沒有搞清      楚,誤把參考文獻混同為參考書目。      A.基本定義要區別清楚:參考文獻是專指作者在該篇學術論文或研       究報告中,實際上確實有直接或間接引述之資料的文獻清單。至       於參考書目,則是指作者在該篇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中,針對某       一特定之主題,所提出的理應參考的主要書目,其中含有作者直       接或間接引用的資料之文獻清單,亦含有僅供參考的其他重要參       考性質的相關書目或建議書目。      B.建議作法:       若是學期報告(term paper)、小論文,則在文後附上參考文獻。       若是碩士論文(thesis)、博士論文(dissertation),則在文後附上       參考文獻或參考書目,而比較不易遭受批評且能展現一定認真態       度和理想境界的彈性作法,則可儘量考慮採下列兩種標題之一來       表示:        (A)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        (B)參考文獻及建議書目     (2)處理參考文獻採A系統的論文格式,處理註釋則誤採B系統的論文格      式。事實上,作者必須先決定,處理參考文獻是採何種系統的論文      格式,然後對於文中資料的引用和處理註釋,則應採用同系統的論      文格式。有些人誤將註釋和參考文獻,各自處理,不懂得採「三合      一」的配套措施,沒有將該三者(即文中資料的引用、註釋及參考      文獻)共同配套思考與處理。讀者對於此點也應特別注意,且採「      三合一」模式思考處理,這樣才是正確、嚴謹及周延的。  

《註解》【1】○○○,《論台灣的中央政府體制》,台北:××書局,2000,頁21。   (按此回原文)【2】此種用(○○○,2000:21)所標示出來的表示法,即已取代了傳統的註釋   法,簡單明瞭。作者只要如此簡單扼要地交代資料出處,然後該文後面有參   考文獻,則讀者配合著閱讀該文後面的參考文獻所記載的資料,即可清楚其   資料出處。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汪凱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